1976年,毛主席逝世,一个学生向班主任请假:毛泽东是我外公

发布日期:2024-10-14 12:28    点击次数:89

【1976年,毛主席逝世,一个学生向班主任请假:毛泽东是我外公】直到此时,他的老师们才知道,这个谦逊有礼的学生居然是毛主席的孙辈后代-孔继宁。

1976年9月9日,这个悲痛的日子永远地印刻在孔继宁的脑海中。当他在北京一中的教室里听到广播中传来毛主席逝世的消息时,整个世界仿佛在他眼前崩塌。13岁的孔继宁痛不欲生,泪水止不住地流淌,他无法接受失去最敬爱的外公的残酷事实。

曾几何时,小小的孔继宁还在外公的膝下嬉戏。他6个月大时,为了让晚年孤苦伶仃的外祖母贺子珍有个照应,孔继宁离开父母,到上海与她一起生活。从那时起,他便开始在北京与上海两地间来回奔波。

每逢寒暑假,孔继宁都要去外公家里小住一段时间。毛主席虽然公务繁忙,但也会抽出时间来陪伴他。外公会给孔继宁讲那过去的革命斗争故事,讲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也会耐心地教导他做人做事的道理。孔继宁自幼沐浴在外公的关爱中,在他心目中,外公不仅是伟大的领袖,更是慈爱的长辈,是人生的导师。

岁月飞逝,转眼间到了1976年春节。那是孔继宁最后一次见到外公。当时毛主席的身体已经非常不好,但他依然十分高兴能见到外孙。孔继宁向毛主席问好,询问他的身体状况。毛主席拉着孔继宁的手,嘱咐他要好好学习,将来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孔继宁连连点头,但因为假期作业比较多,加上不想过多打扰外公休息,他没有多做停留便告辞了。

年仅13岁的孔继宁怎会想到,这竟是他与外公的最后一面。如果早知道外公的时日无多,他一定会留下来多陪外公说说话,给外公一个拥抱,告诉外公自己有多爱他、多崇敬他......然而世事难料,天妒英才,毛主席撒手人寰,孔继宁从此失去了最亲爱的外公,失去了人生的引路人。

孔继宁的身世并没有因为外公的离世而公诸于众。在北京一中求学期间,他始终以普通学生的身份生活学习,老师同学都不知道他竟是毛主席的外孙。直到那个伤心的9月9日,孔继宁向班主任请假,说明"毛泽东是我外公"时,老师们才恍然大悟,难怪这个谦逊有礼的少年总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

孔继宁独自前往医院,在外公的遗体前肃立良久,泣不成声。他的脑海中闪现过一幕幕与外公相处的美好时光:外公牵着他的小手在院子里散步,外公给他讲抗战胜利的故事,外公鼓励他勤奋学习......这一切都将永远地定格,成为孔继宁一生中最珍贵、最难忘的记忆。

在悲痛欲绝之余,孔继宁还需完成一个令他倍感沉重的任务——向学校请假。他来到班主任面前,哽咽着说出了埋藏在心底多年的秘密:"毛主席是我的外公。"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班主任瞠目结舌,难以置信眼前这个谦逊有礼的孩子竟与伟大领袖有着如此亲密的血缘关系。

孔继宁的身世虽然显赫,但他从未以此炫耀或者自傲。他遵从外公的教诲,克己奉公,刻苦学习,以普通学生的身份生活。外公的逝世如同晴空霹雳,但孔继宁没有被悲伤击垮。他深知,最好的悼念方式就是将哀思化为前行的力量。

孔继宁重新投入到学习中去。他殚精竭虑,发奋读书,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军校,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子弟兵。在部队的日子里,孔继宁并没有因为自己的特殊身份而受到额外照顾。相反,他比其他战士承担更多的责任,遇到更多的困难。但每当他想起外公的教导,回忆起外公领导革命的艰辛历程,他就倍感力量,百折不挠地冲破难关。

几年军旅生涯磨砺了孔继宁的意志,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安于现状。转业之际,正值中国社会剧变,经济体制改革如火如荼。孔继宁敏锐地洞察时局,毅然选择下海经商。这个决定遭到不少亲朋好友的反对,他们认为以孔继宁的才干和背景,在体制内大有作为,没必要冒险涉足商海。

但孔继宁有自己的坚持。他常常吟诵外公的诗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以此自勉。在他看来,新的时代赋予了新的使命,作为年轻一代,必须敢为天下先,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搏击奋进。这不仅是个人价值的体现,更是对外公遗志的最好传承。

事实证明,孔继宁的选择是正确的。凭借过人的胆识和睿智,他很快在商界站稳脚跟,开创了一番事业。即便如此,他也从未搞特殊化,而是严格要求自己,诚信待人,回馈社会。在他的身上,人们看到了毛泽东精神的熠熠光辉,看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品德。

孔继宁退居二线后,并没有闲下来,而是积极投身于弘扬毛泽东思想和红色文化的事业中。2003年,他与友人共同创办了"毛泽东思想研究会",举办各类纪念活动和学术研讨,宣传毛泽东的革命历程和思想理论。他还与家人一道,将毛岸青故居修缮一新,免费向公众开放,让更多人重温峥嵘岁月,感悟伟人风范。

作为毛主席的外孙,他没有辜负这份殊荣,而是以实际行动续写了波澜壮阔的"红色家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赓续了革命先辈的光荣事业。今天,孔继宁已届耄耋之年,但他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人风范的脚步从未停歇。